Fed 11 月會議摘要 | 市場動態 | 美股韭菜王

先說結論:

1.Fed 對於經濟衰退的態度清晰:即使引起衰退,Fed 也在所不惜。
2.Fed 政策只看落後數據,JOLTs 仍極其重要,美國需要經歷一場失業潮。
3.在總經不確定的環境下,小心使用 model,論述遠比 model 重要。
4.放自己一個假出去走走,大家不是經理人,績效不需要與同業或大盤相比,所以你可以等 Fed 重拾寬鬆再回來也不遲。



1.Fed 升息 3 碼,符合市場預期:

As expected,11 月升息三碼符合 Street 預期。
但這場會議,Fed 仍未確定點陣圖終點利率 (terminal rate)「是否再次上移」,這部分消滅了 Street 一些分析師先前預期 Fed 的 terminal rate 應該只會升到 5% 水平的論述。
而 Fed 始終不願意鬆口 terminal rate 水平也很合理,因為美國的勞動力市場供需仍然是十分失衡,這部分我們下面談。

2.Fed 對於經濟衰退的態度清晰,衰退也沒關係:


這是今年會議以來,Fed 主席鮑爾首次「對經濟衰退的態度變得清晰」,鮑爾在記者會上表態:即使美國經濟出現衰退,Fed 也有工具可以重新支持經濟,就像過去那樣。
這直接明示的是,為了達到壓制通膨的核心目的,Fed 允許美國經濟進入衰退。
我十分相信,在 Fed 內部的會議討論裡,票委們已經在廣泛討論經濟衰退後,如何收拾殘局,而這也很合理的折射出 Fed「寧可做太多,也不想做太少」的緊縮態度。
而通常貨幣政策都是這樣,就是央行想得很美好,但現實很骨感。
Fed 或許認為引起一點點的經濟衰退沒關係,可以拔除通膨黏性後,再來挽救經濟即可,但對於 Street 來說,如果美國經濟跌入經濟衰退,那麼目前的 EPS 下修和 de-rate 潮,顯然還有可能持續發生,那麼這裡就形成了 model 上獲利下修、評級再次 downgrade 的不確定性。
另外一個我不太習慣用,但蠻多 Street 的意見是,如果用歷史數據的後照鏡 backward-looking 看,Fed 在過去歷史的抗通膨經驗,常常最終都只能引起一場經濟衰退才得以降低通膨。
而對於經濟衰退的幅度,Fed 常常也都覺得他們能夠控制,因為 Fed 相信只需要引起一點點衰退、通膨降低後,貨幣政策只要快點轉向就沒事,但常常在引起一點點經濟衰退的過程中,雪球就越滾越大了。
我自己是不習慣後照鏡式的 backward-looking 去以歷史經驗去看事情,譬如說,認為這一次衰退就會像某年衰退 (例如 2000 年) 那樣去評斷,因為我相信每一次引起經濟衰退的原因和觸發因子,皆是不盡相同的。
而雖然與 backward-looking 拿歷史數據出來分析的論述不同,但殊途同歸的是,我也認同現在的 Fed 需要一場經濟衰退,才能拔除通膨黏性。
就像上一份 memo 所寫的,今年在我團隊的內部討論裡,我們常常討論到一個問題:那就是美國經濟非常可能需要一場經濟衰退,才能達到降低通膨的效果。
今年來,我看過不少 Street 的論述 (Buy side 也有、Sell side 也有),認為 Fed 在經濟衰退與通膨的兩端拔河裡,Fed 最終會選擇避免經濟衰退、並與通膨妥協,認為 Fed 會保護美國人民就業。
但今晚的 Fed 態度,顯然是完全消滅了上述這樣的樂觀預期,當前 Fed 的政策態度,顯然已經是不惜引起經濟衰退,也要壓制通膨。
未來一段時間,我想 Street 的主流論述,將會快速從高壓升息、是否可能經濟衰退,轉向擔憂經濟衰退多深之類 bala bala。

3.Fed 政策只看落後數據,JOLTs 仍然極其重要:


Fed 在本次會議上,繼續強調強烈的鷹派態度,這主要是針對緊俏的勞動力市場供需作出回應,鮑爾再次於本次會議的記者會上提及「Jobs openings」的重要性,甚至鷹派態度,我認為還超越了之前幾次會議提到 Jobs openings 的時候。
例如鮑爾在本次記者會上強調:Jobs openings 職位空缺數,現在變得異常重要。
9 月 JOLTs 數據顯示,每位求職者對應平均為 1.9 個職位空缺,這比 8 月平均 1.7 個職位空缺大幅跳增,而這樣勞動力市場供需差異的結果,也推動 Fed 關注的雇傭成本指數 (ECI) 年增率高達約 5%。
在講 JOLTs 先說明一下,大多數的總經指標都是 lagging data,也就是我們看到的 99% 總經數據都不會是股市的領先指標,頂多與股市是同時指標,例如 PMI。
而另外 1% 的例外是美債殖利率曲線,Yield Curve 確實十分有領先指標的意義存在。
JOLTs 在所有總經指標裡面,更是超級的落後數據,因為 JOLTs 是落後 2 個月公布的 data,譬如現在 11 月,JOLTs 只能提供到截至 9 月份的職位空缺數據,但很可能展望 11 月份之後、或是至 1Q23,美國企業的聘僱意願已大幅縮小、甚至企業內部啟動裁員討論,這些都是 JOLTs 無法做到的 forward-looking  判斷。
但這樣的 lagging 問題 Fed 會不知道嗎?
不具 forward-looking 效果的 JOLTs 數據,很可能讓 Fed 誤判勞動力市場情勢,導致 Fed 升息升過頭,而這一點,Fed 也不知道嗎?
絕對不可能。
我想 Fed 十分清楚這些總經數據都是在 backward-looking,而倚賴這些數據,也會讓 Fed 政策具有嚴重的滯後性,但受限於當前的高通膨困境,Fed 已經幾乎沒有政策失誤空間,所以 Fed 寧可錯殺、也不可錯放。
例如 9 月 JOLTs 數據彰顯了美國勞動力市場仍是十分強勁,但我相信這樣的強勁,只是季節性現象,因為 Q4 本來就是傳統的美國消費季,美國企業都會提早招聘。
但今年 9 月 JOLTs 就反應招聘需求,主要是因為今年美國的 Black Friday 折扣季比往年提早,因為企業想要加速去庫存,所以可以看到 9 月 JOLTs 顯示零售、運輸、倉儲等人員招聘是提早擴大的。
我相信 Fed 也很清楚上述這樣的季節性狀況,但在本次會後記者會上,鮑爾再次重申 Jobs openings 的重要性,甚至認為 Jobs openings 在衡量勞動力市場的熱度上,現在變得異常重要。
這再度清楚地描繪出 Fed 目前的政策框架,Fed 就是要 backward-looking,再次真實反應出 Fed「寧可做太多,也不想做太少」的緊縮態度。
由於目前美國通膨已出現嚴重的黏性,所以薪資帶動的螺旋式通膨讓 Fed 壓力山大,也由於 Fed 在其他的原物料、油價供給問題上並沒有任何政策工具可以使用,導致 Fed 自始至終都只能透過控制需求端、也就是降低民眾的消費需求,如此才能做到引導通膨預期回歸 2%。
而要達到降低消費需求、重拾勞動力市場的平衡,我想還是需要讓美國失業率溫和走升,而這也是 Fed 目前計劃走的方向。

4.小心使用 model,論述遠比 model 重要:


在財務模型的建置上,有一個非常基礎的基本功,就是研究員們會將財務模型建構在企業的財測之上,進而去形成最終 model 內的營收、毛利率、EPS 預估。
當然基於企業的財測去做多少的營收、毛利率、EPS 預估調整,就很仰賴研究員大家自己的主觀意見來調整,這是很合理的事情。
而我想分享的是,在總體經濟的下行週期裡面,事實上論述很可能比算 model 還要來得更為重要,因為在經濟下行裡,企業的財測常常可能誤差很大。
以好的出發點來說,由於企業自己也在邊走邊看,不清楚需求會弱到什麼程度,所以給出去的財測才會有大幅失誤的狀況,這也導致企業要準備公布財報時,若基本面狀況真的不好,才又加發一個財測預警,去調整先前那一份讓市場太樂觀的財測預期。
以壞的出發點來說,企業沒人敢開槍,管理層的想法是,棒打出頭鳥,反正同業不開槍,那我就等著同業先開槍,只要有同業先降財測之後,那我再降也不遲,這樣資本市場就會認為這是全產業問題,不是我一間企業自己的問題。
總之,我想分享的是,在總經的下行週期裡,我們可能要對企業的財測保守看待,反倒是「觀察總經何時趨好的論述、何時能夠帶動企業重啟 EPS 上修週期與 re-rate 週期的論述」,會比去計算 model 數值還要來得更為重要。
甚至我自己的狀況是,我寧可看到企業開始下修財測,引導 Market consensus 走低,我也不想看到維持一個樂觀財測,因為現在這種經濟態勢,企業如果維持一個樂觀財測,這反而可能不是好事,因為 miss guidance 的風險更大。
簡單來說,就是大家常聽見的一句話:空頭 Top-down、多頭 Bottom-up,意思是,空頭的時候看總經、多頭的時候找選股。

5.不用汲汲營營找買點、放自己一個假:


最後這段算是閒聊,因為我最近收到爆炸多的訊息,大多都是在問後市會漲會跌 ==,很抱歉對於這個問題,我一律都無法回答。
我只能給大家一個建議,那就是:放自己一個假吧。
大家或許以為這樣的態度很消極,其實完全不會,例如今年不少我認識作台股的朋友們,早就電腦關一關放長假去了,等市場變好再回來。
作為韭菜有一個極大的優勢,大家可能沒有意識到,那就是:你不是基金經理人,你的績效不需要與同業或大盤相比。
你只是想賺錢而已,不是需要一個絕對績效或相對績效的比較,所以不用汲汲營營的常常想找買點來攤平,你可以等待 Fed 貨幣政策開始轉向、開始帶動估值修復 (Mutiple recovery) 的行情重啟之後,再重新參與市場。
最後,我知道大家可能還是想聽盤勢,所以大概寫一下想法:
目前的美股態勢,我認為正延續今年來一貫的狀況,就是不好去對賭 Street consensus 是否存在營收或是 EPS 的 Market Beat 機會,進而帶動股價走高。
因為問題在於說,即使股價因為 Market beat 短線上衝高,但又可能因為總經態勢不明朗,然後股票又被打下來,所以這也是 Bottom-up 選股上在總經下行週期不好做的原因。
如上所述,我認為,在經過了今晚的 Fed meeting 之後,Street 將開始對經濟衰退給予緩慢的定價,主流論述將從先前的「高壓升息」、或是「經濟衰退的可能性」,轉向「經濟衰退會有多深」的新論述,這樣的定價過程將會是漸進式的。
而近日隨著美股反彈,我有小幅調整 Portfolio 資金水位,從先前的 77% 現金比重、15% 美債、8% 持股,降至 80% 現金比重、15% 美債、5% 持股。
保守住你的本金、子彈剩著打、看不懂就不做、真要搶反彈也要快進快出,這樣未來才有翻盤回來的機會。


文章出處:美股韭菜王
免責宣言

本網站所提內容,僅為過去歷史案例或心得分享
所含訊息僅供參考,不代表操作建議亦不保證所提供資料及數據之準確或全面性
內容亦不構成要約、宣傳、誘使,或建議推薦買賣所述 的任何有價證券或金融商品
投資人應自負交易風險

【美股研究室相關社群,歡迎加入一同研討】

我們的社群 - 訊息取得
Facebook:https://fb.me/us.stock.lab 👈 直接點選
LINE@:https://lin.ee/2fe840m 👈 直接點選
Telegram:https://t.me/usstocktalktw 👈 直接點選
MeWe:https://mewe.com/p/usstock 👈 直接點選

我們的社團 - 討論交流
Facebook 社團:https://bit.ly/3jkIC6n  👈 直接點選
Line 社群:https://bit.ly/2BPCS4n  👈 直接點選

數據研究 - 專家區塊
DISCORDhttps://discord.gg/FKHd8hAkPg  👈 直接點選

我要留言